找到相关内容91篇,用时3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心灵环保有利于世界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愚痴心”表面看来比“瞋恼”等心危害要小,其实它是导致一切恶的根源,所以于《比丘》卷一中说:“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19)(四)佛教向人们提出了憎弃恶心的根本方法,于《月灯三昧》卷十提出:“云何...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一个确切概念可以回答的。佛教对这一问题曾做过确切的界定,于《大毗卢遮成佛神变加持》卷一说:“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 (4)。“利他”既是对人之所以成之为人的衡量准则,也是人成其为人所应确立...

    圆持

    |佛教心灵环保有利于世界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3173889.html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57)

    比丘》里有这样一个公案:某地有个守卫,到了晚上的时候,他要在整片地区巡逻。一次有位商人来这里搞生意,身上带有大量金银珠宝,晚上看到有人巡逻,不想被发现就悄悄卧在草丛里。守卫听到草里发出...的知识。现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点地位,就认为“我学得可以了,已经超过所有的人”,如果生起这种分别念,他以后不会虚心学习新知识,在任何善知识面前,也不愿意低头去恭敬求法,对他自己而言,这是相当大的违缘。...

    译讲:索达吉堪布

    |入行论|善说海|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3/0834348414.html
  •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的孝道之争

    的孝道观辩护的同时,特意传入、翻译了许多符合儒家孝道观念的佛经,以取得儒家在孝道问题上更大的同情。如早期汉译经典《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佛说善生子》、《华严经》、《比丘》、《游行》、《菩萨睒子...不合,它在儒家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遇到很大阻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就面临这一考验。佛教所奉行的一套弃家、出世、剃度、不婚娶的教规成为其在“家国同构”的儒家中国立足最明显的不利因素,并成为...

    陈一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4642239.html
  • 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基础

    决定因素是“智、愚”,于中说“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比丘》卷上)反之,“若智慧灭时,一切善法而亦随灭。”(《佛说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罗蜜》卷二十一)如何对待善恶是衡量人是否有智慧的根本标准,...在于利他,乐此善行才是人生应追求的真正利益。从心理上佛教以利他作为衡量人心的标准,如“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大毗卢遮成佛神变加持》卷一)以自利、利他为标准,佛教将人分为三等:“无自利行、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41142480.html
  • 中国佛教孝亲观初探

    礼经)、《善生子》、《华严经》、《比丘》、《游行》等中,都因包含了对家庭伦理关系特别是对事奉父母等人伦道德的论说而受到中土的重视,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以中国伦常观念对中内容作了取舍调整...天之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教在中土要是一味强调与“孝”无缘,必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传入中土后,就对名教持亲和态度,以图立足和发展。在中土出现的“疑伪经”中,有不少是以宣扬...

    王月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2552019.html
  • 佛教出家女性求道历程研究-以汉译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缘部、律部及《长老尼偈》为研究对象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大正藏》第二七册,NO:1545。  失 译:《比丘》二卷,《大正藏》第三二册,NO:1670。  诃梨跋摩 造,姚秦 鸠摩罗什 译:《成实论》十六卷,《大正藏》...说瞿昙弥记果经》一卷,《大正藏》第一册,NO:60。  刘宋 求跋陀罗 译:《杂阿含》五十卷,《大正藏》第二册,NO:99。  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 译:《增壹阿含》五十一卷,《大正藏》第二册,...

    林莉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51855202.html
  • 阿含解题

    -vacana)及吠陀之闻持(?ruti)皆有圣传之同义。因此,传法藏(Dharma-pitaka),即指经典所在之处。  南方巴利佛典学者,部派传说之意,不外毗奈耶、鸯崛多罗、比丘、大事等的...、律二藏,称为法藏。法、律二藏又包括、律、论三藏,总称为原始圣典,是佛教圣典中最原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特别以法、律二藏为然。  法、律二藏中,何者出?有所谓律后,或律后的问题,学者间有...

    今津洪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221255317.html
  • 论佛教的“无我”

     我们再从佛经中举一个例子。在《比丘》中,信奉异教的弥兰王与佛教徒有一段对话:  “王问谁为者。王复问言头为耶。言头不为也。王复问眼耳鼻口为耶。言眼耳鼻口不为。王复问颈项肩臂足手为耶。言不为。王复问髀脚为耶。言不为。王复问颜色为耶。言不为。王复问苦乐为耶。言不为。王复问善恶为耶。言不为。王复问身为...

    澄际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92760777.html
  • 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

    ”在轮回问题上比较难以理解的是一般认为的以灵魂不灭论为基础的轮回说如何和佛教的无我论相一致。   在《比丘》中,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弥兰陀王向比丘询问的一系列佛学问题,就包括了这样的内容。弥兰王问:“人心趣善恶道,续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贸他神行生耶?”也就是说,人受报进入来生善恶之道时,是沿续了原来的精神,还是有了新的精神?比丘的看法是中道式的,既不是原来的精神,也不离原来的精神。他举烛火...

    董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3760928.html
  • 人间佛教的思想

    需要运动,正常的保健。因果是不能错乱的,种的是瓜,如何得豆呢?怎么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信仰的阿弥陀佛?这都是错乱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比丘》中记载:有个过路人,偷邻家果园树上的果子...佛道的。   《杂阿含》卷十五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赞叹生而为人的可贵。上提到:“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乌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黑闇无边,只有一根木头,...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24561590.html